张 波 安 祺
2023年12月15日08:38 来源:经济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构建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数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目前,数字技术正日益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就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运用数字技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支撑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推动生态环境智慧治理、加快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信息化体系、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方面。
近年来,我国在加强信息化对生态环境管理支撑保障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线上线下”结合精准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不过,目前信息化基础设施规模偏小、一体化业务协同支撑不足、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应用不深、大数据决策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仍有待解决,亟需将数字技术和数字化手段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深度融合,在生态环境服务、监管、决策、协同等各个环节实现数字化,构建智慧高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体系,加快建设绿色智慧的数字生态文明。
其一,加强数字生态文明顶层设计。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围绕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体系的构建,研究谋划数字生态文明发展愿景、建设目标、重点任务,形成数字生态文明建设的路线图、施工图;结合信息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数字生态文明配套制度体系,完善战略制定、发展评价、项目实施等方面配套机制,提高数字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和支撑能力。
其二,加强一体化生态环境智能感知体系建设。随着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深入推进,生态环境监管对环境监测的精准性、系统性、前瞻性支撑需求越发强烈,亟待补齐声环境、生态质量、温室气体、新污染物等监测短板,拓展生态环境数据获取的种类、频率、范围,推进传感器、图像解析等现代感知技术应用试点,推动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向“天空地海”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数据智慧应用,加强污染成因、人为与自然因素对环境质量变化影响等研究,探索建立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监测预警体系,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加友好的监测信息产品。
其三,加强生态环境系统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强智能搜索、智能问答、智能推荐等服务创新,推进政务服务事前主动推送、事中智慧审批、事后精准反馈,实现服务一站式集成、政策精准化直达。同时,要大力推行生态环境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监管执法的事项清单、风险预警清单、责任清单,完善气候变化、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领域的环保信用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
其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应用系统集约建设。坚持系统思维,以生态环境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为统领,将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领域的各政务系统联接、整合、融合,形成数据互联互通、协同联动、业务融合的一体化大平台,支撑重点流域区域协同治理、生态环境形势分析、监测预警、考核评估、问题发现和整改督办等领域创新应用,提升生态环境领域一体化协同治理能力。
其五,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赋能作用。全面推进公共数据、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完善生态环境主题库、专题库建设,形成环境质量、自然生态、环境应急、污染源、环境监管、气候变化等数据资产,探索采用数据编织、数据网格等新型技术,大幅提高数据处理效率,降低数据使用难度;不断强化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数据、行业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的综合开发利用,开展“经济—社会—环境”耦合分析和动态调控等研究和应用,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同时,还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底线思维,深化各类安全防护技术应用,为实施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安全有效的支撑保障。
(作者分别系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研究员、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